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颊鳞4枚;上唇鳞6枚,第四枚最大;额鳞和额鼻鳞完整;顶鳞一侧与4—5枚鳞片相接;头背鳞片具线纹;背鳞明显起棱。
形态 头体长38—48mm,尾长47.5—57. 5mm。
额鼻鳞1枚,长宽相等,与额鳞相接;前额鳞1对,彼此分离或恰相接;额鳞长大于宽的12/3,其长度等于额顶鳞与间顶鳞之和;顶鳞一侧与4—5枚鳞片相接;1对顶鳞在间顶鳞之后相接;颞鳞小,具有的线纹同头背鳞片。颊鳞4枚,前面2枚,后面2枚;上睫鳞5枚,前4枚与眶上鳞相接;眶上鳞4枚,前2枚与额鳞相接,第四枚恰进入上睫鳞边缘;上唇鳞6枚,第四枚最大,位于眼的正下方;下唇鳞5—7枚,颔片3对,第1对彼此相接,后颏鳞1枚。鼓膜和眼径等大。
头背具线纹;环体中段鳞30—34行,背鳞和侧鳞明显起棱,前后缀连成行,背中部鳞具双棱或微弱的3棱,棱锋利或单棱线;背鳞不具锐尖;腹鳞大于背鳞,平滑无棱;体侧鳞最小,棱尖斜向上后方;一对扩大的肛前鳞;四肢背面亦具棱,腹面鳞无棱;后肢前伸达腕部或稍后,第Ⅳ趾趾下瓣13—16枚。尾为头体长的1倍左右扩尾下面3行鳞平滑,正中1行鳞略扩大。
背面深红棕色,具镶黑边的不明显的浅色横斑,前面2个为“V”形斑;体侧具白色边缘带黑色的大斑点;腹面白色,点缀稀疏的小黑斑点;咽喉部具深色纵纹。
查看标本 海南:五指山2♀♀(CIB 64 III 5093, 64Ⅲ5146 ),吊罗山2♀♀(CIB64 III 5176, 64 III 6096)。
广西:瑶山滴水1♀(CIB 602470)。
形态 头体长38—48mm,尾长47.5—57. 5mm。
额鼻鳞1枚,长宽相等,与额鳞相接;前额鳞1对,彼此分离或恰相接;额鳞长大于宽的12/3,其长度等于额顶鳞与间顶鳞之和;顶鳞一侧与4—5枚鳞片相接;1对顶鳞在间顶鳞之后相接;颞鳞小,具有的线纹同头背鳞片。颊鳞4枚,前面2枚,后面2枚;上睫鳞5枚,前4枚与眶上鳞相接;眶上鳞4枚,前2枚与额鳞相接,第四枚恰进入上睫鳞边缘;上唇鳞6枚,第四枚最大,位于眼的正下方;下唇鳞5—7枚,颔片3对,第1对彼此相接,后颏鳞1枚。鼓膜和眼径等大。
头背具线纹;环体中段鳞30—34行,背鳞和侧鳞明显起棱,前后缀连成行,背中部鳞具双棱或微弱的3棱,棱锋利或单棱线;背鳞不具锐尖;腹鳞大于背鳞,平滑无棱;体侧鳞最小,棱尖斜向上后方;一对扩大的肛前鳞;四肢背面亦具棱,腹面鳞无棱;后肢前伸达腕部或稍后,第Ⅳ趾趾下瓣13—16枚。尾为头体长的1倍左右扩尾下面3行鳞平滑,正中1行鳞略扩大。
背面深红棕色,具镶黑边的不明显的浅色横斑,前面2个为“V”形斑;体侧具白色边缘带黑色的大斑点;腹面白色,点缀稀疏的小黑斑点;咽喉部具深色纵纹。
查看标本 海南:五指山2♀♀(CIB 64 III 5093, 64Ⅲ5146 ),吊罗山2♀♀(CIB64 III 5176, 64 III 6096)。
广西:瑶山滴水1♀(CIB 602470)。
大小
形态 头体长38—48mm,尾长47.5—57. 5mm。
生物学
生活于山区小溪旁阴湿处。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640—740m,, 1964年4月20日下午2时30分,发现海南棱蜥活动于沟边,近岸的石头上,惊之急跳入石缝间枯叶上,枯叶下亦有水。
生境信息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江西(龙南)、海南(五指山、吊罗山)、广西(瑶山滴水)。